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经部
 若徐顿胡沈居淮上流错居于鲁卫宋之区者若宋
 邻于郑与滕邾之近宋者此皆楚入中国要害之地
 故合而会之淮夷会则中国通 吴之道
绝宋郑诸国
 会则楚入中国之路开不必召鲁卫曹邾等国而实
 已掣其肘腋使不敢动矣此楚人之善计左氏之说 …… (第 16b 页)
 为也而可乎
 熊过氏曰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邾宋淮夷相率受
 命于方城之内而晋人听焉宋之盟为之也至是断
 吴通上国 之道
而晋亦不得通使南方矣以为未也
 于会而执徐子秋率七国伐吴则断吴之情见矣左
 氏祗以徐子吴出为见执之由 …… (第 17b 页)
 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
 入车轨尘马候蹄掩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
 能中过防弗逐不从奔 之道
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 (第 31a 页)
 恃众剽利无复伯讨则中国之礼义尽矣义又见庄
 十年齐灭谭○存耕赵氏曰会吴非矣灭偪阳何哉
 古之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悼公欲
 通 吴之道
而灭偪阳以乱易乱也莘老孙氏曰若晋
 者所谓因诸侯而为利名恤灾救患而实自封殖者
 也
公至自会
 义见 (第 3a 页)
 而楚不敢北图矣自会宋以来晋楚同好而楚无晋
 规于是遂自为主而大合其所与之诸侯于申焉淮
 夷向无预会而亦至者以其为东诸侯通 吴之道

 徐顿胡沈居淮上流亦要地也则斯会盖为拒吴计
 耳左氏以为楚子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恐未必然盖
 盟宋会 …… (第 11a 页)
 求诸侯而尽及近淮小国邪夫齐鲁曹卫诸国是时

 皆已通吴而其道由淮以往此楚之所急在淮也故
 特私与属国为谋以断吴通中国 之道
而晋自此亦
 不得通使于南方矣若其为会而用齐桓召陵之礼
 蛮夷妄自尊大以临其属国固宜有之矣 按会吴 (第 11b 页)
 季氏私考徐远齐之国也而齐侯亲将伐之何名哉
 盖齐欲通吴而道为所闭耳观齐景公涕出而女于
 吴则齐固与吴通者也申之会楚合淮夷执徐子所
 以断 吴之道
也淮夷既不可伐则伐徐而已矣虽勤
 兵远略非为 (第 1a 页)
之道
而姻邦使绝势亦有所不得已 (第 1a 页)
 (来非特吴子之抗亦有所疑于/诸侯而不敢深入诸侯之地也)
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
 (会吴而灭偪阳必非无故以为通 吴之道
者或当然/也左氏以为封向戍戍辞乃与宋公是既灭以后事)
 (亦当然矣夫开道强吴而灭中国小侯以封宋卿宜 …… (第 22a 页)
 (齐桓既卒宋襄召衅盟鹿上会盂延盗入室战败于/泓而天下震恐鲁则乞师以伐齐陈蔡郑许则从师)
 (以围宋长胜而骄轻敌者败晋文一出而楚不能当/城濮之战楚固有必败 之道
而晋文亦以为不战而) …… (第 28b 页)
 (耽虎视而已无何中国之礼义日敝而楚之威力日/强既不能服之又不能胜之即幸以服之而终不足)
 (以制之至于胜之而不可制则伯主攘楚 之道
穷矣/晋悼敝之之法岂得已哉盖鉴于鄢陵之战不能收)
 (城濮之功而不得不为此变计也故虽诸侯与楚同/敝而 …… (第 29a 页)
 (居/也)
十有三年
春公至自晋
夏取邿(邿公/作诗)

 (许氏以为晋始息民是以楚侵宋而不报鲁取邿而/不讨取无大乱而已夫灭国大乱 之道
非若楚侵宋)
 (之用师小而入境浅也齐桓不能存黄晋文不能存/江且以为讥今中国诸侯以大灭小置之不问春秋 …… (第 31b 页)
 (齐三伐鲁矣鲁告于晋又二年伐鲁至六而始围齐/晋固重于伐齐也鲁六受齐伐而犹仰鼻息于晋襄)
 (公弱不足责而当国者无修词引/义睦邻靖难 之道
亦难以为国矣)
十有七年
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
宋人伐陈 …… (第 38b 页)
 (不知其为谁矣突书入栎不再书归于郑故入栎时/不可不名卫侯入夷仪其后书复归于卫故于复归)
 (卫名而入夷仪时不必名也文定以为有世叔仪以/守有母弟鱄以出或抚其内或营其外有归 之道
于) …… (第 57b 页)
 (亦不免于远难/适仇之罪也)

邾子来朝
 (邾近于鲁不能尽以小事大 之道
忽起伐鲁之谋以/致君辱地削至于无可如何而仍朝于鲁则亦不得)
 (为谋国/之善矣)
秋八月大雩
仲孙羯 …… (第 67b 页)
 (不可伯仲夷齐皆以让国而去则国人之望绝而季/历中子受之而安季札有让之名有让之实而独不)
 (得其所以让 之道
使札于寿梦既卒诸樊甫立之日/托故以去遨游上国长往不返则兄弟迭为君致国) …… (第 72a 页)
 (独奈何不自为计哉即及身之变及后世之变虽贤/者亦有所不及料而札既贤而能让独奈何不酌处)
 (于所以让 之道
哉如札者能让国而不能去国不去/国而又不能定国圣人原无所取之也又子西季札) (第 72b 页)
 之与抗者晋所畏者惟吴今晋既已通好则思为拒

 吴之计而拒吴之计先于绝中国之通吴者淮夷居
 鲁之间淮夷合则中国通 吴之道
绝宋郑诸国合则
 楚入中国之路通(辨/义)王氏曰东迁之后天子受制于
 诸侯文公之后诸侯受制于大夫申之 (第 6a 页)